我的账户
亲爱的游客

欢迎您的光临

已有账号,请

如尚未注册?

第三方账号快捷登陆

  • 客服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0595-86464719

    电子邮件

    84039843@qq.com
  • APP

    下载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题

[复制链接]
教师资格网 发表于 2021-12-14 15: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单选题

1.18世纪中期西方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讲座,教育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理论指导,标志着教育学科独立的著作是( )。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大教学论》 D.《爱弥儿》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17年德国普鲁士王朝颁发了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随着教育的普及,学生数量激增,教师教育应运而生。在18世纪中期,德国学者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组建了“教育学研讨班”(习明纳),开设教育理论方面的讲座。此后演变为普鲁士各大学的一个惯例,哲学系教授必须轮流给学生开设教育学讲座。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并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把自己有关教育的讲演稿交给学生编撰发表。1803年出版了他的《论教育学》(也译成《康德论教育》),全书包括导言、保育、导训(教化)、心理之训育、道德之陶冶和实际教育六章内容,形成一个较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后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题干“18世纪中期西方大学开始设立教育学讲座”再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应指的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故选A。

A选项,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B选项,《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代表作,发表于1916年。

C选项,《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发表于1632年,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D选项,1762年,卢梭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卢梭被誉为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

2.某学生认为,插队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是当遇到孕妇和老人时,可以让他们“插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学生处于( )。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A选项,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具有低级的行为图式;在9-12个月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B选项,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这一阶段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C选项,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主要有以下特点: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D选项,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以下特点:①能够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皮亚杰在这做了一个钟摆实验,验证钟摆的摆动幅度可能和什么有关,儿童推测可能与绳子的长度、钟摆的重量、推力的大小等有关。说明此阶段的儿童可以进行逻辑推理。②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比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比如可以理解一些数字、文字等代表的意义。③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使得儿童知道原则是需要遵守,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做适当地调整。如排队时,插队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是当遇到孕妇和老人时,可以让他们“插队”。

题干中描述的符合形式运算阶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判断和行为。故本题答案选择D。

3.采用座右铭激励学生发展与表扬进步的方法属于( )。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德育方法。

A选项,自我教育法是指老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题干用座右铭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发展,体现了自我教育法。

B选项,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C选项,实际锻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D选项,情感陶冶法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因此,此题选择A。

4.班集体是否有凝聚力取决于( )。

A.班主任的培养 B.教导主任的管理 C.学生的主体性 D.班干部的管理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班集体的培养。班集体不是自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是班集体的缔造者、设计者、管理者、领导者。因此,班集体是否有凝聚力,取决于班主任的培养。A选项正确。

选项B,教导处主任负责学校教育教学日常事务。

选项C,班集体的建设需要学生主体性的参与,但主体性的发挥必然在教师的领导之下进行,故不符合题意。

选项D,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班干部的管理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择A。

5.英语老师在上英语阅读课前,会给学生们很多的材料,让学生们从材料里慢慢分析,得出结论,慢慢的之后老师就很少给材料了,让学生们自己主动的分析,这样的支架式教学运用了维果斯基的( )理论。

A.文化历史发展 B.心理发展观 C.最近发展区 D.内化学说

5.【答案】C。本题考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模式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而能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即儿童现有的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题干描述的是支架式教学。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支架式教学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本题选择C项。

A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所提出的。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与题意不符,排除。

B项,心理发展观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在社会交互作用对文化工具的使用,并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进行心理转换的过程。与题意不符,排除。

综上,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

6.范例教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其中范例性是针对( )。

A.教学内容 B.学生 C.教学活动 D.学生主体情况

6.【答案】C。解析: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因此,范例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范例。要正确选择范例,首先必须明确范例的基本特征:(1)基本性。基本性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就一门学科来说,即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科学规律。如果选择的范例能包含或体现这些基本的东西,即具有了基本性。(2)基础性。基础性是针对学生主体的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的。基础性原则要求范例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经达到的某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出发,所教授的基本经验是能促使学生的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内容。基础性实际上就是基本性对学生实际的适切性。(3)范例性。范例性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即所选择的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范例要真正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材料。它要求设计一种教学结构,使得教学内容、方法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构化。这种教学能使学生的兴趣、问题、学习方式等同各种分化的、复杂的和客观的教学内容的“最终结构”一致起来,从而成为沟通学习者主观世界与教材这一客观世界的桥梁。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既是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也是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

7.在中小学常见的德育途径中,属于直接道德教育途径的是( )。

A.各科教学 B.时事政策课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7.【答案】B。解析: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的德育途径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类。(1)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等课程的教学活动。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等课程的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直接途径,是集中对学生的道德、政治观念和思想进行教育的途径。(2)间接的道德教育。知识和技能可以直接地教,态度或价值观只能间接地教。间接的道德教育是指除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课等课程之外的其他途径所进行的德育。就其外延而言,主要包括:①除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等课程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③劳动与社会实践。④班主任工作。⑤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⑥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等。

8.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课堂凝聚力 B.课堂控制 C.课堂气氛 D.课堂管理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堂管理的识记。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D项正确。

选项A,课堂凝聚力是指课堂上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选项B,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约束和调控。

选项C,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D选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一周热帖排行最近7x24小时热帖
中小学教师资格网客服热线

059586464719

服务时间:工作日8:00-23:00
码头成功大厦101
邮箱:84039843@qq.com
  • 官方微信→

  • 手机触屏版→

Powered by Zxxjszg.com X3.5© 2020-2021 中小学教师资格网.

( 闽ICP备18008107号-8 )